回望自己刚到异国他乡求学的情景,不少“过来人”多用“孤独”“重压大”“困难”等词来描述。确实,身处陌生的环境,面对跨文化背景的重压与学业的重压,每个国外学子都需要度过一个适应期。
就此,大家采访了几位“过来人”,听他们讲怎么样度过适应期——
勇敢迈出第一步
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,面临的最重要事情是独立生活,需要自己解决食宿、学习、规划生活费等问题。
去年1月到美国攻读硕士的刘思源说:“在家时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,外出在外,就需要迅速成长,逼着自己变成大人。记得飞机在纽约降落后,刚踏上异国土地的我连办银行卡、买电话卡这类简单的事情都不了解该如何解决,也联系不上接机师傅,当时感觉十分沮丧。”
刘思源提到的这样的情况,对学子来讲并很熟悉。或许自己在出国之前对海外的状况知道一些,也对将来在海外的学习生活有设想,但当真的到了一个语言文化完全陌生的环境中,才发现还是无所适从。
但正如刘思源所说,哪个不是在挫折中成长呢?她在被雨淋过一次后培养了天天关注天气的习惯,想念家乡菜的味道便尝试着自己做…… “天天睡前,我都会安排好第二天的行程规划。生活有了计划,就不会感到空虚,也不会感觉日子过得‘兵荒马乱’,才能让学习生活迅速走入正轨。”刘思源说。
刘思源告诉笔者,尽快度过适应期的效果最好办法是要一直维持想融入新环境的心态,“任何事迈出第一步,就会发现其实困难没那样大”。
找到合适的步伐
海外高校的课业重压大家都知道。除去要面对非母语的教学环境,学子还需适应课堂讨论、口头报告、小组辩论等讲课方法。
泰德过去在德国留学4年,他告诉笔者:“刚到德国时,我非常抵触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。由于大伙不会由于你是外国人就迁就你,他们讲话语速飞快,我根本听不懂大伙在怎么说。在这种状况下,我时常陷入自我怀疑,感到一种前所未有些挫败感与孤独感。”
泰德建议准留学生在出国前就要做好筹备,不但要学好语言,还要培养擅长表达自己看法的习惯。“海外高校非常重视平常成绩,对各种随堂测验、小论文、小组作业等要认真对待,不然会干扰到平均学分绩点。”
经过1年的融入适应,泰德渐渐调整好了心态。“在海外留学,需要培养天天学习、复习与泡图书馆的习惯。中国学生的韧性非常不错,也可以吃苦,只须找到合适我们的步伐就不会感到吃力,成绩也不会差。” 泰德说。
打造新的朋友圈
离开国内熟知的朋友圈,怎么样在异国他乡打造新的朋友圈,每位中国学子的应付方法并不相同。有一些学子因语言、文化背景等缘由不想主动交朋友,长此以往,就容易产生孤独感。
正在美国读大四的简说:“刚到美国的几个月,我也想尝试结交新朋友,但没什么兴趣喜好的我看着别的同学聊得热火朝天,自己只能笑笑而不了解该如何插话。即便在出国前,标化语言考试的成绩非常不错,但到了一个全英文环境的国家,还要一段适应期。”
简的室友由于喜欢漫威系列,非常快找到了聊得来的朋友。遭到朋友启发,简也开始选择修一些在国内没机会尝试的课。“我的专业是经济,但我尝试了欧洲艺术史等人文科目,修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特点课,也渐渐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。”
简建议,留学生刚到异国他乡时,不要由于害怕孤单去急着融入自己不喜欢的圈子,而是应该发挥所长,找到合适我们的朋友圈。除此之外,可以多知道一些当地的历史和文化,如此也能够帮助在交友过程中找到更多的话题。“留学生活美好而短暂,是生活中一段难得的自我成长的历程。尽快度过调适期,美好的留学生活大门就会慢慢打开。”简说。